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全市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家庭以靠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三万”活动精神,巩固和扩大前三轮“三万”活动成果,结合第二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市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人员和创业成功人士调查摸底工作为主要内容的“自选活动”,通过这次入户走访,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总体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为我市今后制定农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现就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黄冈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现状及特点
根据“三万”活动入户统计数据,我市农村外出务工1363005人。在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上,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分列前三位,总数均超过20万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0%以上,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务工人员中已婚超过一半,这也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多,省外务工比重大
我市劳动力外出务工达到了42.6%(2013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劳动年龄内)319.45万),其中麻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人数最多,达到了31万。全市省外务工人数比达到了68.32%。
(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我市务工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外出务工人员中20-40岁占55.73%,且多为已婚男士,这也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的问题。
(三)外出务工时间较长、工资水平低,以从事第二产业为主
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多在3年以上,但收入普遍不高,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51.25%,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相关的体力工作,经调查,农村务工人员接受技术培训的比例仅占30.22%。
(四)回乡就业意愿低
据调查,69.82%的务工人员表示不愿意回乡就业,认为家乡就业工资低、机会少,就业信息闭塞。结合我市当前外出务工人员多,且呈年轻化趋势的情况,积极发展我市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家门口就业问题,提高返乡就业意愿势在必行。
二、黄冈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存在的问题
(一)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素质偏低,就业培训服务跟进滞后
调查当中69.22%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未参加任何技术培训,一半以上的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工业等体力活。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统计情况也反映出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纯体力、技术含量底的廉价职业。综上说明,我市的就业服务跟进工作还具有滞后性。
(二)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回乡就业机会少
调查显示,69.82%的外出务工人员表示不愿意回乡就业,其主要原因回乡就业工资低,且就业机会少。尽管我市有不少招商引资企业,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民工市场,仍然显得力量薄弱,当前外出务工还是主要选择。
(三)长期在外务工,农村社会稳定性受到冲击
一是夫妻间长久分离,导致夫妻间沟通少,认识上产生分歧,势必会对婚姻家庭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市已婚外出务工人员为76.02%,其中主要是在省外务工,因此家庭稳定性问题已受到冲击。二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留守人员之间必然出现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价值观的差异,这种差异尤其是表现在子女教育、家庭发展、家庭消费以及权利意识上。三是家庭稳定性的降低必然带来家族稳定性的降低。过去以氏族、姓氏、宗祠等为基础的农村社会逐渐瓦解,族群意识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导致农村社会的稳定性降低,流动性增加,导致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增加,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难度增加。
(四)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我市外出务工人员不但数量多,而且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于在家的劳动力高,对科学技术信息和应用相对敏感。留在家中的劳动力以老、弱、病残居多,对信息、科技、和农村政策了解不够,家庭农业生产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致使农产品品质难以提高、耕地大面积撂荒等,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推进的难度。留守人员不足以从事大量的繁重的农业生产,导致有效耕作率逐渐降低,进一步影响了黄冈市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程度、减慢了农业致富的步伐。
(五)子女进城入学困难,教育问题凸显
一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长年在外,对子女的辅导、教育乏力,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失学率上升。部分学生家长和学生经不住诱惑,走入“不读书同样可以挣钱”的误区,从而导致部分在校学生辍学加入到外出务工队伍中。二是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尚未完全消除。因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演变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黄冈市服务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举措
(一)加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各地利用农广校、阳光工程、职业技术教育、“雨露计划”等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组织开展企业用工结构大调查,加强与园区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与企业建立定时、定点联系机制。以园区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技能培训结构,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技能培训,全力提高用工素质,引导他们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增强了就业稳定性,提高了从业收入。2013年,全市共出动农业科技人员1500余人次,在新闻媒体上发布农业科技宣传信息200多期,组织开办各类培训班500余场,开展专项技术培训28400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4250人、农业创业培训600人,“雨露计划”完成培训12010人,参加科技培训和接受科技咨询服务的农民达165万人次。
(二)实施就业帮扶,解决家门口就业
春节期间各地开展“春风行动”、“农民工劝业行动应聘会”、“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加大用工对接力度。2014年春节前后,市直和各县市区相继举办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近35场。黄州区召开各类企业用工招聘会8场次,发放招工信息公告2.6万张,印制就业政策宣传册1万本,组织市区企业参与招聘会150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0个,组织农民工参与招聘会15000人次,意向签约5000人,已实际履约2600人;蕲春县多次开展专场招聘,为各类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4356个,帮助企业解决用工5586人。黄梅县开展农民工现场招聘会活动10多场,共提供岗位256个,现场应聘、咨询人数达万余人,被企业岗位录用的人数达2800余人。
(三)建立对留守家庭的帮扶机制,体现组织温暖
针对我市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都是青壮年,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实际,我市每年都要组织“三万”工作队员对帮扶农村困难户进行走访慰问,了解他的思想状态,掌握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对他们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打工。
(四)积极发现亮点,大力宣传典型
在外出务工人群中,有不少成功创业发展各种生产经营和投资经商的典型,我市通过深入挖掘亮点加大对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大力倡导勤劳致富、守法创业、合法经营,用先进典型事例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进一步做好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降低外出就业成本
外出就业岗位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大家心里着急,行动盲目,为找工作所花时间、所花费用随之增多。在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组织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前主体上仍需依托农民工通过亲朋好友带动就业,因此,对外出带动就业的有功人员可实行奖励政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作用,积极搜寻就业需求信息,及时发布,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减少盲目性,降低就业成本。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增强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成为外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阵地。为确保培训成果,各级有关部门应对培训机构的设施、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进行综合考评,严格培训标准,强化质量监督。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的合格率、就业率为主要考核内容,及时对培训机构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给予培训费用补贴,通过现场测评、设立举报电话、网上投票、电话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后就业率以及培训对象满意程度。通过“订单培训”的模式,把市场需求、外出务工人员的意愿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坚持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规范培训的内容、层次、和形式,使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形成“先培训后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定向培训定向就业”的模式。
(三)优化社会服务,切实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是要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后勤保障工作,建立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妥善解决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等问题。要重点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规划,发展农村幼教和托养事业,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三带三全”活动,联系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关心留守儿童成长。三是积极强化组织服务,促进有序转移。要成立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协调机构,完善劳动力输出档案和待转移劳动力人才库,为劳务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
(四)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的意愿
调查发现,不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省外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就业机会少、工资低。对此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惠鼓励政策,大力扶持市外投资企业和市内各种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如项目建设的支持、用地、贷款等,鼓励学习技术,了解信息,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务工人员可充分利用本市的劳力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形成链条经济,拉动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和餐饮旅游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加大园区企业与农民工的对接力度,主动与外出务工人员联系,为农民工在回乡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