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罗田形象地比喻成一个美丽的姑娘,秀丽的自然风光是她的“外形”,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则是她的“灵魂”。文化不与旅游结合,就会“魂不附体”;旅游不与文化结合,就会“灵魂出窍”。
一、我县文旅融合现状
目前,我县文化与旅游尚未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融合。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缺乏个性。特色小镇是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由于较少考虑到旅游事业的发展,以致规划中没有注重我县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没有承袭我县历史文脉,城镇建设盲目克隆其他现代化城市,从而使城镇缺乏个性,降低了城镇品位,对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特色小镇旅游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缺乏文化赋值。突出体现在:没有建立赋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标识系统;景区及其周边建筑特色不够鲜明,与周边县市毫无差异,深有雷同之感。 所谓的建筑特色、仿古建筑多为后来的“穿衣戴帽”工程,大多过于粗糙,华而不实,缺乏厚重的文化内涵;景区介绍缺乏文化含量等等,忽视了人文感受和精神需求。
三是一些文化产业没有充分利用旅游对外促销,品牌效应和辐射功能不强,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四是文物资源与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文物藏品展览、文物精品复制、文化遗址修复等因缺乏社会化动作和市场化经营而活力不强。
二、我县文旅融合路径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必须要充分依托当地经济条件和人文地理资源,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务实推进。
(一)推进地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县的民歌小调、民间吹打、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东腔戏、哦呵腔、畈腔、皮影戏、赶柳翠、手工油面传统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黄梅戏、楚剧、鄂东绣活等在我县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挖掘和整理,可以开发一系列地域性的旅游文化产品,比如,对“大别山放歌”原生态歌舞演出改版升级,更名为“罗田水响”,实行实景化演出。
(二)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县是革命老区,“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发展的的主战场,全县多处留存有红军遗物、战斗遗址、革命遗迹,石刻标语、烈士墓冢、碑文碣石,并建立有胜利革命烈士陵园。 我县要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以加快红色旅游品牌化建设为引领,不断创新教育载体、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消费节点,努力把红色景区打造成增强“四个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和功能平台,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县属于山地丘陵地形花岗岩地貌,森林覆盖率达79.2%,开展山地户外运动和户外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组织举办“挺进大别山·全国自行车公路赛”、中国·黄冈挺进大别山漂流赛等赛事,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日益增大。在此基础上,应在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国际户外运动联盟基地、国际户外音乐联盟基地打造上再加工作力度。
(四)推进创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旅游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化开发,凸显旅游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充实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业态。重点推介天堂寨、薄刀峰、进士河、天堂湖、大河岸铁索桥等景点作为电影电视剧、电视栏目的外景拍摄地,刊物杂志、文艺团体的创作基地,举办森林音乐节、冰雪童话节、风筝季等,将创意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五)推进乡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既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我县挖掘整理乡土文化,编写了《品山读水话罗田》《古国玄机》《天堂寨》等乡土旅游文化丛书;推出花朝节、樱桃节、甜柿节、吊锅节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节,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
(六)推进名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县是千年古县,在1500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天完皇帝徐寿辉、明清医圣万密斋、京剧鼻祖余三胜、方志学家王葆心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脉资源,挖掘名人效应,打造京剧老家、翰林故里、进士府第等名人故居和遗址遗迹,开发蕲黄古寨,建设万密斋养生堂、王葆心晒书节,围绕这些特色资源开发新景观、新亮点。
(七)推进宗教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县南有匡河观音山、中有塔山清元寺、北有大崎宗教园,宗教资源丰富,庙宇众多,影响甚远。我们要在宗教文化景观建设、内涵挖掘、佛事用品开发上与旅游市场需求全面对接,让游客体验祈福洒净、拜钟祈福、参禅静心、抄经悟道等公益活动,寄情山水之美,领略古刹之幽、 打开心灵之门。
(八)推进科普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县地处大别山地质遗迹保护核心保护区,极具科考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游客身临其境,可实现观光游、科普游、科考探险等目的。可建立大别山地质遗迹科普馆、第四纪冰臼群科普馆,与已建成的天堂湖湿地科普馆形成科普矩阵,多渠道向游客普及地理地质相关知识,打响“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游”的品牌。
(九)推进建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筑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游客既可以感受建筑艺术之美,又能为蕴含的文化内涵所陶冶。我县既保持有紫薇山庄、县政府前文庙为特色的古建筑群,同时又按照徽派、荆楚风、现代派三种风格修葺了三条画廊沿线的特色民居,形成特色民居村落带。可按照建设精品旅游城镇标准化要求,加强道路建设、景观改造、立面修缮、灯饰工程,营造优美旅游环境,让广大游客在旅游中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
(十)推进农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我县是传统农业县,先民在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辛勤劳作中创造了包括农耕器具、农舍梯田等物质载体,民间戏剧、民歌小调等行为载体、民风民俗、孝德品行等精神载体在内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可依托这些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尽可能保持民间农耕文化原始生态特色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乡村民俗博物馆、有机生态园,以及田园演艺园、农耕农作园、百药花草园、村史发展园、红白理事院等文化场园,使农耕文化既得到挖掘和保护,又得到传承和弘扬,逐步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旅游环境景观。
三、我县文旅融合方向
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推进“旅游强县”战略的必有之路。
只有文化与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转变。
第一,在融合的原则上,要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体现旅游产品的差异性,避免同质化;将旅游产品赋予文化内涵,使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彰显特色和魅力。
第二,在融合的深度上,要着力将旅游产品开发成“真品”、“精品”和“绝品”。所谓“真品”,首先看是不是真东西。我县独特的自然风光是真实存在的,是经过大自然千年万年洗礼和各种文化融合渗透后保留下来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价值,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美感。所谓“精品”,就是画龙点睛。经过保护性开发,把自然风光、民风风俗中最美丽、最吸引人的东西展示出来,就成了“精品”。所谓“绝品”,就是从创意、规模、品质入手,突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
第三,在融合的广度上,要从特色旅游资源出发,为文化提供新的载体,发掘新的文化业态。要结合文化特点,使巴楚文化、农耕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旅游活动中通过舞台表现、影视特技等方式展现出来,通过书籍、绘画、雕刻等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在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等方面达到有机结合。
第四,在融合的机制上,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永续利用”的发展战略,突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壁垒,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和良性运行机制,找准“管理服务切入点”、“产业发展交叉点”、“产品开发交汇点”与“企业参与互动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无缝链接。要在发展规划、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指导,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健康发展。(作者:熊涤生系罗田县农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