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手·载体·试验田 |
时间:2014-04-05 10:53:43 来源: 作者: |
——红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调查报告 黄冈市农办调研组
(2014年4月4日)
去年11月份,全市“双强双兴”现场会安排参观了城关镇“周家冲现代农业科技文化产业园”。虽然园区当时还处于规划阶段,只是一个雏形,但看了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时隔半年,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市农办组成调研组再赴红安调研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不仅周家冲内已是苗木露芽、花卉吐蕊,变化让人赞叹,而且特别意想不到的是,红安又在七里、杏花、高桥三个乡镇建了三个大园区,且各具特色。短短的时间内,红安农业园区建设如雨后春笋,干群激情高涨。红安的工业园区发展令人瞩目,农业发展又出新招,续写了“红安传奇”新篇章。
一、四大园区基本情况
今年,红安县委、县政府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载体,强力推进,在全县着力打造十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在县中、县南、县北、县东分别建设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现代农业“样板间”。
1、周家冲现代农业科技文化产业园。该园区位于城关镇境内,涉及周家冲、中徐家等5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4万亩,规划投资10亿元,建设四大核心示范区:一是引进正邦集团发展畜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形成年出栏种猪2.1万头,商品猪2.9万头的生产规模;二是引进湖北觅金绿化工程公司、红瑞农业开发公司、安明农业有限公司等发展现代农林业种植示范区,示范区以传统优势农林业为基础,发展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三是湖北红安干部教育学院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四是建设“三馆一廊”(农博馆、林博馆、猪业馆、正邦文化长廊),打造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生态体验、红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目前,已平整土地1万亩,硬化园区路网8公里,修建蓄水6万立方景观塘一口,新建35口渔塘,引进5个农业企业、10个种植大户进驻园区。拆除旧房45户,建设200户安置小区。
2、中国红安葡萄谷。该园区位于高桥镇境内,涉及5村1场(熊家畈原种场),规划面积2万亩,其中优质葡萄基地1万亩,其他特色种养殖基地1万亩,现已流转土地1.2万亩。园区由葡萄连栋大棚种植区、种苗快速繁育区、保鲜储藏与加工配送区、农耕体验区、绿色水产养殖示范区、滨河景观休闲服务区等六大区域构成。目前“和乐源” 、“华缘农业”、“青鹏苑”、“乡里人”、“桂竹园”、“明珠农牧”、“天台沁园山庄”等9家企业落户中国红安葡萄谷,园区已种植葡萄1500亩,花卉1000亩,杨梅300亩,荷花200亩。
3、周家墩生态农业观光园。该园区位于七里坪镇境内,涉及周家墩1个行政村,规划面积5000亩,总投资5亿元,规划设计苗木花卉区、绿色养殖区、生态采摘区、农耕体验区、垂钓体验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六大功能区。2013年,生态园投资6600万元,流转土地2000亩,建成樱花园、桂花园、红安苕基地、农家乐、葡萄走廊、观景亭台等10个项目。2014年,生态园完成修编规划,栽植20万株果树风景树苗,种植1000亩“红安苕”种苗,完成沼气工程、2000平方米综合楼、2000平方米健身中心、别墅群建设,硬化亮化道路,配套泵站污水处理等设施,年接待游客可达2万人次。
4、杏花益新富地生态科技园。该园区位于杏花乡境内,涉及益新、受益两个行政村,该园区由安徽农科院文金平博士牵头,红安县富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规划面积1万亩,总投资5.2亿元。园区突出 “七区一廊”建设,即苗木种植区、水果采摘区、休闲垂钓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特色养殖区、花卉盆景栽培区、研发中心及大别山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区和亲水长廊建设。其中一期启动区3000亩,投资1.06亿元,按公司+农户运营模式,建设园艺苗木培育基地400亩,葡萄基地1500亩,标准化大棚蔬菜200亩,生态养殖和休闲垂钓300亩。
二、主要作法
(一)强领导组织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涉及农民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配套、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投资量大,回报期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一个业主是难以推进的,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为此,红安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的领导小组,每一个园区设立一个指挥部,分别由“四大家”一把手担任指挥长,一名副县级领导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园区所在乡镇党政主职和1-2个县直部门牵头负责,多个县市部门参与,形成了主要领导主抓、乡镇和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项目清单制,将投资强度、项目建设进度分解到时间节点,实行一月一督办、两月一拉练、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考核排位,全力打造落实链条。
(二)高起点科学规划。为了确保园区建设真正体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和“四化同步”发展的特征,发挥好示范效应,红安县从谋划起步开始,就立足大手笔、高起点、有特色,聘请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编制了涵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农村社区建设等内容的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同时,依据总规,采取政策支持、业主编制、政府审核的办法,由主要业主根据资源优势和投资意向,因地制宜地编制每一个园区的详细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格局。如杏花益新富地生态科技园,就是由安徽农科院土壤学专家担纲,按照田园即景观、乡村即目的理念进行整体规划,突出科技元素、文化元素、旅游元素与农业元素的结合,体现了山乡水韵风味、生态田园风光、人文小镇风格。
(三)多主体参与开发。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红安县一改过去政府大包大揽、包打包唱的作法,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招商引资和扶持民间创业相结合,多途径引进和培育市场主体,多渠道吸纳社会资本进入,从而形成了市场主体管投资运营、政府部门管协调服务、农民群众作为土地经营权流出者或打工者身份参与的园区建设格局,进一步理顺了市场与政府、老板与群众的关系,促进了园区既“好看”又“好过”的发展。目前,红安“四大”园区按照投资和运营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型:一是“企业主导型”,如富地生态科技园;二是“家庭农场型”,如周家墩示范园;三是“回归创业型”,如红安葡萄谷;四是“混合发展型”,如周家冲示范园,在一个园区内既有正邦农业等引进型养殖龙头企业,又有红瑞农业、安明农业等由本地能人创办的花卉苗木企业,还有部门依托项目领办的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办的基地等。
(四)大规模土地流转。土地集约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土地规模化流转集中是园区建设的重要基础。从红安“四大园区”土地流转的情况看,具有三大特征:一是面积大。“四大园区”涉及四个乡镇、13个村,土地和山林面积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582亩,山林面积23418亩。规划流转5.9万亩,实际流转19900亩,其中耕地占1/4,山林占3/4,均大大高于全市流转的平均水平。二是类型多。在一个园区内,流转的土地既有农民承包的耕地、低丘岗地、林地等,又有村集体和国有农场的经营性建设用地。三是范围广。有的涉及整组整村,有的跨村连片,少则0.5万亩,多则2万多亩。利益既是土地流转的核心,也是矛盾的最大焦点、工作的最大难题。为了兼顾好农民、企业、社会三方利益,确保农民能增收、企业能受益、发展能持续,红安县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主要抓了“四招”:一招是“两园互动”,破解农民就业增收难题。近几年来,红安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万多人,使得大量农民不再依赖土地经营维持生活,而是洗脚上岸、就近就业,寻找到了新的增收门路,客观上为园区的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二招是算账对比,破解农民不愿流转难题。红安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不是搞强迫命令,而是帮助农民算好土地政策帐、种养收入帐、务工薪酬帐、长远发展帐“四笔帐”,依靠算账对比,农民打消了顾虑,转的明白、转的愿意、转的放心。三招是分类定标,破解地价无序难题。根据土地类型、土地地力、土地区位和市场需求,各乡镇分级分类确定了流转指导价。如高桥镇2013年每年每亩耕地300-400元、岗地150-250元、山地60-80元核定,同一项目、同一价格。通过分类定标,让投资者心中有底、群众心中有数,既保护了农民权益,又兼顾了业主利益,有效避免了业主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因地价不清、不均问题引发的矛盾。四招是动态调整,破解持续发展难题。园区土地流转不同于一般的临时性、季节性流转,期限至少在10年以上。为兼顾好流转农户的长远利益,红安县一方面要求流入方在合同中对土地租金保持一定幅度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根据市场行情建立土地流转指导价调整机制,确保指导价更好反应市场供求、顺应农民期待。此外,有的乡镇还通过调整、调剂,给流转户预留口粮田、菜地,稳定其基本生计。
(五)宽领域改革创新。红安县始终把改革作为园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在许多重点环节和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一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在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园区依靠培植引进市场主体,促进土地经营权的资本化、股份化,推进了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等蓬勃发展,找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二是创新要素整合机制。红安县改变过去农业农村项目撒胡椒面的做法,采取园区载体、县级统筹的机制,项目跟着园区走,资金跟着园区上,园区建到哪里,涉农部门的项目就捆绑集中投入到哪里。据统计,红安四大园区仅2013-2014年,已整合小农水、通村公路、沼气、林业绿化、产业扶贫等项目30多项,涉及部门20多个,捆绑使用的资金2.4亿元。三是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每个园区在突出农字特色、一业为主的同时,一方面注重科技先导,无核葡萄、草莓、红叶石楠、太空莲等一批新品种得到引进推广,蔬菜气雾栽培、田间滴灌喷灌节水、猪沼果循环利用等新技术得到示范应用,生态养殖、有机种植等生产方式成为主流,生产效益和辐射效应明显。如和乐园公司种植的无核葡萄基地达到300亩,年产葡萄30万斤,按直销武汉中百超市每斤30元计算,亩平产值3万元,是当地传统“小麦+花生”种植模式效益的30倍。在和乐园的带动下,葡萄谷的葡萄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00亩。另一方面园区内产业结构不再是就农业论农业,而是大力推进农文融合、农旅结合,通过农事体验、田园观光、农家生活、农业休闲等活动,实现了种养农业向休闲观光农业、向文化服务业的延伸。四是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向业主集中、业主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就业向非农转变,更多的农民将由此不再背井离乡,而是就近进入工厂务工、融入社区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创新市场流通机制。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为抓手,积极引导产业基地与流通企业、超市、学校直接对接,降低种植、运输、营销等费用,提高了园区效益。
三、几点启示
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三农”工作的好抓手。在“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的大趋势下,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农”工作千头万绪,如何选准抓手?红安的实践启示我们,现代农业产业园既有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又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任务;既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又有改革创新的要求,既有群众工作的特点,又有转变作风职能的需要,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和好抓手。抓好了、抓住了就能起到抓一带万的效果,带动整个“三农”工作质的提升。
2、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两转四用”的实践载体。红安不仅提出了用谋划工业园区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园区,用经营工业园区的办法来经营农业园区,用引进工业园区企业的办法引进农业园区企业,用文化旅游的内涵提升农业园区,而且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大力推进园区种养业与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与厚重文化服务业对接,引进和培育了华缘、弯河、正邦等农产品品牌。正是理念的转变、主体的引入、品牌的塑造、科技的支撑,园区生产产品是优质生态的,方式是循环利用的,产出是高效益的,成为了农业要素聚集区、农业功能的拓展区、“两转四用”方略的先行区、现代农业的样板区。
3、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招商引资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换档升级的关键期,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门路。受中央连续11年下发“三农”的一号文件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民间资本看好农业发展前景和空间,投资热情正在形成,但也面临着到哪里投资、投资干什么、基础设施不配套、与农民打交道难、流转土地难等困惑,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统一整体规划、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完善服务体系,既增强了农业的投资吸引力,为民间资本进入“三农”搭建了便利的平台,又从根本上增强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为民间资本的逐利增值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如落户葡萄谷的华缘农业,其投资者原为红安县招商引进的千禧旗帜的老板,在葡萄谷建设规划启动后,又追加投资,注册成立的以草莓种植、休闲农业为主的农业企业。红安之所以“一次招商、两次运用”,正是因为农业园区这一平台,为投资者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创造了新的赢利空间。
4、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园区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科技创新,更包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园区管理、产园融合等方方面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从红安园区建设的实践看,在投资主体上既有企业、回乡创业人员,又有个体业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经营形式上既有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又有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在利益分配上既有按土地经营权、技术、资金等要素分配,又有按劳动量分配;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既有工业与农业的融合,又有产业与社区的融合,等等,这些都涉及农村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体现了改革的初衷。当前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啃的都是硬骨头,打的都是攻坚战。要蹄急步稳地推进改革,必须借助园区的优势,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再全面推开。
5、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节点。红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产园结合、产城融合、园园互动(农业园和工业园)”,实现了土地向业主集中、业主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对地方而言,培植了特色产业,打造了发展亮点;对农民而言,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扩充了增收渠道,享受了社会化服务的便利;对园区周边而言,改善了周边生活生产条件,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生活档次。
四、建议
1、建议尽快出台土地经营权和大棚、喷灌等农用设施抵(质)押的文件。园区投资大、回报期长。为了解决投资者后续投资的难题,建议市委、市政府按照改革的要求,开展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建筑物的颁证试点,尽快出台允许土地经营权和大棚、喷灌等农用设施、以及在集体土地上形成的建筑物抵(质)押贷款的意见,帮助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建议强化农业园区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要将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关键抓手,纳入县市区年度考核指标,形成倒逼压力,迅速掀起园区建设高潮。
3、建议高度重视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申报工作。要加强园区的包装、策划和建设,抓紧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政策支持。同时,浠水、麻城两县市要抓住大别山振兴规划即将出台的机遇,做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工作。
(调研组成员: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朱伯儒,市农办纪检组长董本汉,市委办副科长刘美,市农办主任科员陈俊) |